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创办于2005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以中国早期教育家、革命家、留英博士——耿丹烈士的名字命名。学院秉承“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办学理念,传承耿丹烈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铸造“耿耿丹心,为国为民”的校魂,践行“学会学习,决心奋斗,追求先进,争取全面”的校训,致力于打造一所担负社会使命的百年大学。
办学十多年来,这座有着优秀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逐渐形成了高品质的办学特色。在“开放式、国际化、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上,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上,在“工科背景、学科交叉、校企结合、国际视野”的办学特色上,初步形成了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十分注重人才的选聘和培养。校园不仅有百年大树,更是名师济济、青年才俊云集。各系部主任与专业负责人均来自国内重点院校,以及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企业背景的双师型学者。与此同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也作为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国际化作为战略先导,全面开展教师海外进修项目,已经派多名教师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美国陶森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进修学习,开阔教师眼界、增强本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掌握、提高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目前,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梯次分明和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渐趋形成,为5000多名耿丹学子的培养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和强力支撑。
院系设置
智能工程系
智能工程系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程管理3个本科专业。现任专职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90%以上;博士学历占总人数30%以上;副教授职称及以上占总人数40%。
智能工程系现有金工车间、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模型制作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液压气动实验室、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实验室、传感器测试实验室、机电综合实验室、工程材料实验室、CAD/CAM产品数字化设计专用工作室、摄影实验室、工程管理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电子工程设计实验室等23个专业实验室和学生作品展览室。
智能工程系秉承“以赛带教”的原则,通过参加各种赛事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各种实践应用能力。2010年至今,先后荣获:华北五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Cup公开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s华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北京工程图学学会主办的“北京市工科院校计算机绘图竞赛”一等奖5项;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设计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3项;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北京赛区)特等奖1项;2015年“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大赛银奖1项、优秀奖6项;第五届全国数字化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3D大赛二等奖1项,北京赛区特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一等奖1项。 [5]
信息工程系
信息技术(IT)是当前发展最热的领域之一,尤其是随着“物联网+”战略的实施,按动了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快进键,IT领域已成为创新型社会的焦点,对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掌握熟练知识应用技能的IT人才供不应求,而且起薪高,发展潜力大。
信息工程系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物联网工程5个本科专业。五个专业分别侧重硬件设计和智能电子产品、互联网和通信网络、应用软件和网络平台软件、计算机技术同数字媒体处理技术的融合应用、物联网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以国际化和应用型为目标,针对学生各类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国际流行的CDIO工程教育经验,灵活配置各类课程和教学实践比例组成课程群,满足学生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的不同需求。
近年来,随着学校高层次人才战略的实施,来自中国顶尖高校的教师和IT知名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了一支年轻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1名,其中博士后3名,博士3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14名。配合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已有6名教师去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较长期的访问和培训,逐步将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合于教学中。
同国内顶尖通信、软件企业建立校内联合研究院,联合研究院现有工位100余个,学生在低年级就可以根据兴趣进入不同项目组,通过老师指导,学生自治的方式,在某一个技术方向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参与实际项目开发,获得熟练的技术开发能力并积累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满足企业对开发经验的要求。
装备先进的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通信电路原理实验室、RFID技术实验室等验证型实验平台,电子工艺实习实验室、单片机与嵌入式实验室、EDA实验室、电子工程设计实验室等设计创新型实验平台,现代通信技术实训室、楼宇智能化实训室、计算机软件工程实训室、物联网工程实训室等工程应用型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实验和实践环境。
全面开展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授课、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与企业紧密接触,与中软国际、大唐电信等IT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同时通过校内科技训练营、博达盈科校内实训基地、本科生科研训练等项目,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实践机会。
把教学内容与认证培训相结合,鼓励学生获取专业技术认证。近年来大量学生获得CCIE、CCNP、CCNA、WATCHGARD等证书。
在科技创新领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提供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环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课外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创新创业实践也正获得快速发展。
IT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同时,注重扎实全面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型的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具备企业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也为学生长远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6]
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学院现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4个本科专业。有专业教师3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1名,博士5名,外教2名,全体教师均为硕士、博士学历。
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是要成为一流的专业院系,要让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在毕业走向社会时不仅可以马上成为受单位喜爱的人,还可以很快地展示出担任财务总监、营销总监和进出口部经理等高级管理岗位的能力和素质。
为此,我们集结全体力量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硬件建设、提高软件水平。
实验室建设:经济与管理系现有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室、外贸模拟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综合实验室、金融混业实验室6个实验室和1个实训基地。
国际班建设:自2015年9月经济与管理系在财务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以中外大学学分互认的方式开设国际班,两个国际班各30名学生,共60名学生。国际班学生前三年在我院学习,大四可进入到合作的国外大学学习,完成大学所修课程,可以获得中外两所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和耿丹学院的本科毕业证书,第五年学生可以进入合作大学继续攻读硕士,达到毕业要求,可以获得国外大学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
国际班培养方案与国外大学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小班教学,大一强化英语及基础课学习,大二逐步进行双语授课,大三开始,部分课程进行英文授课,循序渐进,使得学生逐步适应国外大学的授课要求。经过国际班的培养,极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国际视野。
资质证书工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与管理系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职业培训,已有几百名同学取得报关员证书、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证书、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市场营销师助理三级证书、市场营销策划师中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各种职业证书。
国际交流工作:为了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适应能力,经济与管理系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爱尔兰等国家高校,以及与台湾高校建立项目合作关系,。使学生们有机会走出国门,以短期培训、学分互换、访问学习等方式,参与国外高校或企业的实习实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人生阅历。虹桥工程:为保证我们的学生在得到耿丹特色的专业培训后自信地跨入社会,并得到社会、企业的好评。在工作二、三年后成为所在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实现耿丹学院的培养目标。经济与管理系采取十项措施,努力架起一座学校教书育人和社会成才立业之间的桥梁。
附:国际商学院先后荣获
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团体特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5项;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第一届全国高校外贸教师说课比赛个人三等奖1项;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二等奖2项及院校优秀组织奖1项;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营销专业竞赛暨国际市场营销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及院校优秀组织奖1项;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组二等奖3项;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京津区域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一等奖1 项;北京市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1项;北京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北京市社会领域创先争优创新项目奖1项;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世格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技能大赛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比武中荣获一等奖等。 [7]
应用语言系
应用语言系现设有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7名,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7名,外籍教师4名,有境外学习经历教师19名,博士学位教师6名(含在读博士),占全系教师的比例为22.3%。
英语专业以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集语言、商务、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强调英语语言与商务、教学相结合,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的鲜明特点。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母语教育为基础,集中华文化传承、民俗技艺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中西融合、学教并重的学科特点,其师范性与国际化特征明显。
应用语言系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如英国的“3+1”双学位项目、 “3+1+1”本硕连读项目、国家汉办组织的海外教学实习项目、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以及其他非学历海外交流项目。
应用语言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英语与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互相融通,双语并重,相互促进。应用语言系学生在课外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比例全院最高,升学读研比例全院最高。 [8]
人文社会科学系
人文社会科学系现有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结合国家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社会需求和北京的地域优势,人文社会科学系的两个专业定位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具备从事公共领域管理、服务与创新的素质与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干能力的社会企业家和社会服务人才。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人文社会科学系已经建立起一支由具有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背景组成的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0名,其中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4名,博士2名,在读博士2名,有留学经历教师5名。教师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有留学归国的艾森豪威尔学者、中关村优秀创业留学人员、创业导师、北京市优秀教师,也有被中残联、易社社会企业等相关部门、社会组织聘为顾问、导师的专家。教师承担多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对教学和学生培养形成良好支撑,近3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政府、服务机构委托课题4项,建设院内重点课程1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余篇。
人文社会科学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充足稳定,实践课程能落到实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工作本领,加快适应社会管理现实,为今后能顺利地择业、就业打好基础。师生在校内社区管理实训室和社会工作实训室进行实训,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北京海淀睿博社工事务所、北京市天睿智障人士康复服务中心、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顺义区三十余个城乡社区等公共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实习实践,并与北京市社工委、中国人民大学和谐社区中心、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中南财大社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顺义区社工委、顺义区司法局以及顺义区牛栏山镇团委的合作,打造专业品牌,搭建服务地方社会的平台,实现了专业建设和当地社会事业发展的“共赢”。
人文社会科学系重视国际化与国际交流合作,教学过程通过引入慕课、工作坊等环节,整合国际教育资源,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与英国、美国、台湾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鼓励推荐优秀学生交流学习。
人文社会科学系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面向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社会企业家,开设非营利组织创建和可持续运行、社会企业PPP模式、商务模式、财务、法务与管理等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系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职业从业资格考试,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组二等奖2项、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与专利成果展示推介会优秀作品2项、北京市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1项和北京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中获奖,多人次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行政管理师、助理社工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分别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录取。师生在承担的社会服务项目中表现优异,获北京市社会领域创先争优创新项目奖1项、北京市社会公益项目优秀单位1项、北京市社会公益项目优秀组织者奖1项、北京市社会公益项目奉献精神奖1项、北京市社会公益项目优秀志愿者等多项奖项,师生的专业服务受到社会好评。 [9]
国际设计学院
耿丹学院基于北京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以及以此向国际延伸的全球化信息条件。特别是地处北京顺义区,基于临近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怀柔影视基地、中央美术学院、北京798文化创意基地等优良资源条件;根据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于2006年建立艺术设计系,并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普通类专业广告学(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等7个本科专业,现在校学生1476人。 [10]
建筑与环境系
建筑与环境系目前设有一个本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攻坚阶段,任务艰巨、环境复杂、困难巨大,如大都市交通、服务等城市病严重、新民居建设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矛盾等等。城乡规划是研究城镇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综合安排城乡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推进了城乡人口的转移与变化,给城市和乡村发展带来巨大社会问题和挑战,城乡的融合、可持续、特色发展是近几十年需要研究完成的重大问题。
建筑与环境系在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具有注册规划师、注册建造师职业资格的教师3人。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6人,均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理论基础和基本功扎实,重教学、重教书育人、重团队精神,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活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建筑与环境系具有独立的教学空间,建筑面积约1500平米,四个独立的工作室空间,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提供基础保障。
建筑与环境系实行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与北京多个规划设计院和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将课堂内的知识在实际项目中运用,为将来的发展以及与社会接轨做铺垫。我系高度重视国际间学术交流,不但积极与国内高校建筑、规划、景观、工程管理等学科展开多层次,经常性的学术交流,而且利用位于北京的地域优势,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学术机构和知名学者的交流。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著名大学的教授以及在国内外有广泛知名度的设计公司的总裁来学院里举办讲座。还为学生提供中长期留学、短期Workshop的机会,以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明确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