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山东学校资料
菏泽职业学院毕业证样本
发布时间:2019/6/13 浏览:1387次
菏泽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学院位于美丽的牡丹之都——山东省菏泽市。校园占地千余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由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采用新徽派风格,实现了典雅与时尚、环保与节能、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2006年,菏泽市政府正式决定筹建菏泽职业学院,当年10月,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同意筹建菏泽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2007年6月,菏泽职业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正式开始学院筹建工作。2012年12月12日,省政府批准菏泽职业学院正式建院。 [2]
校园位于城北万亩牡丹种植区,与曹州牡丹园、古今园、百花园相毗邻,牡丹花开时节,香飘十里,游人如织;万花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校园中央,熠熠生辉。优美的环境,实为莘莘学子学习、生活绝佳之处。
根据国务院、山东省和菏泽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菏泽职业学院2013— 2020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秉承“学生至上、能力为本,适应社会、打造品牌”的办学理念,遵循市场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办学原则,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走“就业拉动、科研带动、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路子,立足菏泽及周边地区,面向省内外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建成以工科为主,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兴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为特色的高等职业学院。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机制、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综合考虑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办学要素的合理配置。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创新的原则,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学院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3、贯彻“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与就业”的办学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学校跨越发展。建设管理体制科学,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特色和优势明显,以高职为主,高职、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以工科为主,工商结合,人文学科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同步发展,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职业学院。
三、发展规划
4、办学规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办学。到2020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到8000人,各类培训每年5000人次。
5、校园校舍建设。学院规划建设占地149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2013年6月完成11万平方米的一期教学楼等建筑施工。2014年12月完成一期31万平方米全部建设任务。另外,通过商业开发,规划建设占地175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教师住宅区,2013年12月建成使用。
6、师资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增加教师数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至2020年专任教师达到900人以上,其中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6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65%以上。落实教师定期学习制度和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有2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力争经过7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精干高效、专兼结合、开拓创新,与学校发展及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7、专业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形成以工科为主,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兴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和特色,重点打造能源电气、材料化工、制造装配、信息物流、生物医药、建筑房产、传媒设计、经贸服务8个专业集群,构建面向市场、特色鲜明、宽窄并存、结构优化的专业体系,设计以全面素质教育、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强能力、高素质”为质量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精心打造省内知名、国内或行业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品牌特色专业。2015年专业达到15个;2020年专业达到30-40个,省级以上品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0-15个。
8、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需求为前提,建设一批现代科技含量高、工程技术氛围强、实践环境好、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2013年重点建设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信息技术三大实训系统。2020年完成组建具备教学、科研、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等综合功能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立与学校专业特色相配套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站;根据企业产品开发推广的需要,校企联合建立各专业的校内“教学型”实训基地和“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9、图书馆建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则(修订)》要求,以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料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图书馆及其资源管理的计算机化”为目标,抓好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2020年馆藏图书达到80万册。把图书馆建成特色鲜明、管理科学、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环境优美,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的现代化图书馆。
10、教育科研工作。重视教育科研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提高学校的科技开发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完善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抓好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带动科研工作的开展。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设置科研专项基金,积极鼓励支持教师承担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的研究。2020年前,建立5个左右产学结合研究机构,编写20部以上高质量的校本教材。
11、校园网络建设。本着“统一规划、软硬并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建设原则,加强信息技术投入和培训,有计划、分步骤使学校从环境、资源到活动逐步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2013年7月初步建成新校网络系统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基本实现数字化校园,构建一个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网络交互、远程教学和教学资源管理为主的网络教育系统平台。
12、校园文化建设。按照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13、德育工作。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教育为主、科学管理的方针,抓好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和技能大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政治立场坚定,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勇于创业,品德优良,爱岗敬业,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重要举措和保障体系
14、强化组织领导。努力建设一支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的学院领导班子。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加强班子的理论学习,提高决策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形成民主、公正、清正、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加强系处级管理班子建设,建成一支有全新办学理念,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刻苦学习、爱岗敬业、善于开拓进取的管理队伍。
15、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新校一期工程建设投资10亿元,资金筹措渠道是:财政拨款0.5亿元,土地等资产出让收益7亿元,实体公司企业化运作3亿元等。基本建设债务从2013年至2015年分三年由市财政全额偿还。加强办学经费使用和管理,走产业支持、勤工助学、勤俭建校、建设节约型学院的道路,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16、推进育人模式改革,走产学结合之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实行产教结合、校企结合,促进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实行与专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的“双证互通”教学,建立和完善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学院育人模式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
17、健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方针,建立评估体系,完善评估和监测手段,加强评估领导,每年对教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等进行自评,促进学院全面发展。
18、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完善校系(部)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形成竞争上岗、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管理运行机制。
19、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工作,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强化师德建设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党员承诺制,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确保学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