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线上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以“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研究品质”为主题,邀请了五位国内知名学者进行科研工作分享和方法指导,讲座吸引了学院师生的积极参与,参会总人数高达到500余人次。
学术沙龙共推出了5场学术讲座,以“每日一场”的形式定时有序展开。讲座的主讲嘉宾分别为:南京大学左景林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亚飞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周长发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吕广萍教授、常州大学孔泳教授。五场讲座主要围绕自然科学学术研究并兼顾教学研究,针对研究选题、思路与方法、探索与创新等问题,从不同研究对象、不同角度为师生提供了专业指导。左景林教授着重介绍了利用氧化还原活性配体制备一系列具有新颖结构的电荷转移金属配合物材料的方法;李亚飞教授分享了自己总结的材料设计指导思想,并通过含有特殊化学键的二维功能材料设计和基于组分筛选的二维电催化剂的设计与模拟这两方面科研工作的介绍向大家演示了材料设计指导思想的使用方法;吕广萍教授详细介绍了从物质结构角度采集有效信息从而实现对多糖的质量控制和活性研究;周长发教授从课程教学改革角度给大家提供了如何拓宽教学思路,如何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创新的方法和建议;孔泳教授以手性识别为主题,以方法筛选、机理阐释、材料设计为主线介绍了实现手性识别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每场讲座除了专家主讲外,还设置了答疑环节,师生们与主讲专家积极互动交流,现场反应热烈。
生化学院开展的此次“名师讲坛”系列学术讲座活动,为学院师生在暑期疫情期间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学术经验交流平台。线上系列讲座为师生营造了更浓厚的科研氛围,五场学术报告充分体现了生命科学与化学学科在前沿领域的融合与发展。生化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期待通过此次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向外学习提升学术素养,向内生长提升研究品质,取得更丰硕的科研成果。
城环学院青年教师夏非博士与南京大学地海学院张永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刘德政合作撰写的论文《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的浅部沉积层序及其形成演化再认识》,在国内海洋地质领域最重要学术期刊《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发表,并入选为封面文章。该论文第一和通讯作者为夏非博士,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901107)、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8KJB170003)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919801)的共同资助。
位于江苏中部海岸大丰港外、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北部的西洋潮流通道,地处北侧废黄河三角洲和南侧长江三角洲两大地貌单元间的过渡区,成为揭示不同大河交互作用下的海岸、陆架晚第四纪沉积层序模式的重要窗口。近几年通过更多晚第四纪钻孔对比和浅层地震剖面集成研究,该论文提出西洋潮流通道浅部(标高-60 m以内)沉积序列和年代框架的新认识,指出仅在西洋西北段稳定分布的浅层地震单元U3系MIS 3古黄河三角洲的南缘,自晚更新世以来西洋所在的江苏中部海岸可能深受古黄河物源的影响,这尚需在西洋西北段的关键位置钻取新孔,并结合已有浅层地震剖面和东南段钻孔来进一步研究证实。该研究成果对于丰富认识大河与海岸、陆架交互作用的产物,揭示堆积型陆架的冲刷型潮流通道的物质基础与形成演化,提升对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对利用潮流通道进行港口建设和人工岛围填,亦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