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图片展示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位证样本
发布时间:2016/8/15 浏览:337次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是吉林省重点高校。学校创办于1995年;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民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00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省重点高校”;2010年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试点单位;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译硕士)的民办高校,2013年成为教育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主席单位,是吉林省培养应用型高级外语外事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长春市净月潭旅游风景区,占地面积7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校园内山水环绕的自然气息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相融合,凸显环境与人文的统一,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拥有在校生8648人(含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外国留学生),现有教职工762人,其中外籍专家60余人,分别来自美、加、英、澳、法、日、德、西、韩、俄、意、葡、埃及等国家。 学校设有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学院、双语学院、东方语学院、西方语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公共教育学院、大学英语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开设了英语、日语、德语、法语、朝鲜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10个外语语种,拥有翻译、国际商务、教育、汉语国际教育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经、管、教4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双外语”、“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小语种+英语”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4个吉林省品牌专业,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数占学校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6名,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优秀课31门。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已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101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每年派出近500名学生出国出境进行长、短期语言文化交流,开展本科双学位和本硕连读等留学项目,部分专业学生出国比例达到100%。目前,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200人左右。
学校教学设备先进完备。拥有大型综合性语言实践教学基地——地球村,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学校有同声传译厅、数字化语音室、数字录音室、专业模拟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微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大学生创业园、多功能报告厅以及塑胶运动场、体育馆、室内游泳馆等各类教育教学和文体设施。学校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70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纸质中文期刊334种,国外原版期刊31种,电子期刊5700多种。 在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走公益性办学道路的办学思想。学校是全国民办高校中第一所坚定地提出公益性办学、不要个人回报的学校,是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进行财产公证的民办高校。 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华外成为中华儿女成才走向世界之桥梁,中西文化合璧之桥梁”的先进办学理念,努力为学生提供最认真、最负责、最好的教育;学校提出办学要无愧于“家长的信任、学生的时间、社会的关注和教育者的良心”。在这一思想主导下,学校坚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苦练内功、强化管理、精品办学、打造品牌。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育人观。在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上,实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三个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形成合力的“六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交叉任职;在工作制度上实行了联席会议;在工作内容上实现了融合渗透。学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库和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和寝室三级管理网络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注重育德、育心、育体相结合,通过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强调“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成才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本科全套人才培养规格及方案》,科学设计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除专业教学外,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心理健康讲座、管理学概论、礼仪知识讲座、公关知识讲座等公共必修课程;在公共选修课上加大了人文素质课程的数量和类别,增加了国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还设定了就业教育、养成教育、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学校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现有校级专业类社团128个,校级综合类社团67个。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MMDS学习小组、各类竞赛、各种文体活动、讲座、国际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共建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献爱心等公益活动,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化发展。 学校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实践教学指导大纲》、《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大纲》及落实这两个大纲的《实施细则》,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了教育和教学计划之中。 学校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住宿”的管理模式。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学校把师德建设作为切入点,通过抓教风带学风;通过“致远、务实、求精”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自强自律,求是求新”的学风的“三风”建设以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三化”建设不断强化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学校大力开展以“简单做人、踏实做事”、“天下大事必从细而做”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学校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近三年,学校学生参加的各类专业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12项,省市级奖项269项。学生的政治素质不断增强,超过54%的在校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学生党员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达到6%。校园内文明礼貌,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学校涌现出了“省级优秀班集体,省、市级文明大学生”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成为学生的人生信条。 至今,学校毕业学生已累计接近18000人。毕业生凭借精通外语,谙熟管理,懂专业,听说能力强,计算机操作熟练,礼仪知识好,公关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等优势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攀升。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5%左右,进入世界500强及行业100强企业的达25%。近年来,学生的就业观念明显转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加入到去农村任村官、到西部去创业的行列中。 学校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高度评价,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顾秀莲、全国政协主席严隽琪、副主席朱永新、原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副部长杜玉波、原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等国家及省部领导先后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评估意见为:“这是一所有境界、有品位、有追求、讲究修养、很阳光、很有定力的民办大学,是全国民办高校的旗帜”。
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与肯定,学校先后荣获“首届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二十强”、“中国十佳诚信民办高校”、“中国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20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等荣誉称号等众多殊荣。 在中国校友会网2015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学校雄居语言类民办大学榜首,跻身2015中国一流民办大学行列,被评为中国大陆地区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最高、综合办学实力最强的语言类民办大学。当前,学校正在努力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内涵发展战略以及国际化发展战略,坚持走“民”、“特”、“新”的办学之路。学校将在未来十年打造国内一流民办外国语大学品牌,三十年建成一所以外语为主,文、经、管、教协调发展的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的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非营利性高水平民办大学,最终实现办学的民主化、法制化、国际化,进而创建百年私立名校。 我们坚信,在“开拓创新、勇于拼搏,求‘公’致远、追求百年,务实求精、严细结合”的华外精神的感召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华外人一定能够实现百年名校的梦想,一定能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