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于1960年由国家创办,是一所为方便华侨青年回国升学而设的大学,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领导,首任校长由中侨委主任廖承志兼任,学制5年(医学系医疗专业为6年)。
1963年华侨集资兴建陈嘉庚纪念堂,1983年落成。纪念堂矗立在校园中心,成为学校的主建筑。
1960年,华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招收学生,暂借福建师范学院上课。
1961年秋,增设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和化学系化学专业,借集美华侨补习学校上课。校舍陆续建成后,迁回泉州。
1962年,增设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物理系物理专业、热带作物系热带作物栽培专业。
1963~1965年,先后增设医学系医疗专业、土木建筑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及农田水利专业、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和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外语系印尼语专业、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
至1965年秋,连同设在北京的艺术系,全校共有11个系15个专业,在校学生2300多人,教师480多人,干部职工340多人。至1966年夏,该校共毕业两届学生228人。
华侨大学90%以上的学生来自东南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以印尼华侨青年为多数。华侨学生热爱祖国,学习勤奋,外语基础较好,文体活动开展活跃。
1966年,华侨大学已建成校舍9万平方米,购置图书30多万册,期刊1.4万多册,其中外文书刊2万多册,建成理、工、医、农等几十个实验室及外语视听教室,还设有印刷厂、自来水厂、小学、幼儿园及其他福利设施。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1969年底,被迫停办。多数教师、干部下放劳动,图书、仪器设备被分给其他单位,校舍分配给福建医科大学使用,校产、家具损失殆尽。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报告,决定复办华侨大学。
1978年4月学校复办之初,国家要求华侨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办成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学制暂定四年。以招收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和台湾青年学生为主,同时也招收部分内地的学生(归侨、侨眷子女为主)。
复办后的华侨大学,设有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化工、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数学和物理等7个系。并开办专修班和夜大学。
复办不久,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领导下学校开始筹备设立华侨大学董事会,1980年元月,华侨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届一次会议。
1980年开始,华侨大学对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采取单独命题,提前考试和录取的办法。华侨大学是国家学位委员会授权可以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首批高等学校之一。
1981年底,国家学位委员会正式授予华侨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从次年起,土木建筑、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数学四个系,陆续招收建筑结构、精密机械,应用电子、基础数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83年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扶持)大学,作为“教育战线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学校将办学宗旨调整为“面向海外港澳,面向经济特区”,由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逐步转向,办成具有特色的、适应海外及特区需要的综合性大学,并大幅度地调整专业设置 。
1983年后,增设建筑系、中国文化系、外语系、旅游系和艺术系等 。
1984年9月,经国务院侨办批准,华侨大学正式成立了工商管理系,这是中国高校中最早以“工商管理”命名的科系。
1996年7月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准许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当时国内仅有14所高校通过此评估。学校同时成为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成为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之一。
2002年11月,国务院侨办与厦门市政府签订共建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协议。
2004年1月3日,厦门校区一期568亩土地铁丝网围栏开工。2004年11月7日,占地面积2000亩的厦门校区工程正式动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综合教学楼、郑年锦图书馆、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等三项工程举行了奠基典礼 。
2006年10月,厦门校区一期主体建设工程宣告竣工,并于10月16日举办正式启用仪式和校区开学典礼 。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泉州市政府签署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
2011年1月22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厦门市政府签署共建华侨大学协议。
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福建省政府签署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
2016年3月11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福建省政府签署新一轮(第五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将华侨大学纳入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今后五年,国侨办至少安排8亿元人民币、福建安排4亿元人民币,支持华侨大学建设发展。
同日、国务院侨办还分别和泉州市、厦门市签署共建华侨大学协议。今后五年,泉州和厦门分别安排1亿元人民币和75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华侨大学建设。
2017年3月,教育部批准华侨大学设立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2017年4月21日,华侨大学举行医学院揭牌仪式。
2017年5月,学校正式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院校。
学校已有《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双学位项目、英国名校硕士预备项目(MPP)及“3+1”、“1+3”、“4+1”、“4+2”、“1+1+1”、“2+1”、“2+1+1”等本科、硕士、博士国际交流项目,与美、欧、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签订交换生及联合培养等项目。同时,学校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全英文国际课程体系,已开设“经济管理国际课程”、“分子药物学国际课程”、“中华文化通识课程”等全英文国际课程,全面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多学科、双向的境内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培养
“拔尖人才试点班”培养模式
2011年直接录取或选拔考生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举办的“拔尖人才试点班”,强化英语、数学、专业课教学,在校成绩合格的学生今后可在学院内任选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录取考生按入学英语测试成绩择优进入“拔尖人才试点班”学习,强化英语与专业教学。
直接修读双学位培养模式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2011年在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类等专业(类)中,直接招收修读第二学位学生。修读法学、金融学、行政管理、艺术设计(建筑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双学位,学制4年;修读财务管理专业双学位,学制4-5年;修读城市规划、建筑学双学位,学制5年。实行学分制管理。双学位的管理及收费办法按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2010年12月加入《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从2011级开始,学校在工商管理类、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中录取部分新生作为“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候选对象接受专门培养。2013年美方共有20所州立大学愿意接受学校的本科生留学申请攻读双学位。其中10所愿意接受学校的研究生留学申请攻读双学位 。
1983年中共中央颁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将华侨大学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
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福建省政府在福州签署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今后五年,国务院侨办每年安排8000万元人民币、福建每年统筹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华侨大学建设发展 。
2011年1月22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厦门市政府签署共建华侨大学协议,根据协议,今后五年,国侨办每年安排4000万元人民币专项经费,厦门市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建设 。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泉州市政府签署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国侨办将继续按照中央直属重点建设高校的标准对华侨大学注入经费,并逐年有较大增长;泉州市将在今后5年内每年安排1200万元人民币支持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办学,并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校地合作等方面有更多新的举措 。
2016年3月11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福建省政府、泉州市政府、厦门市政府签署新一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从2016到2020年,福建省和国务院侨办将每年按1:2的投资比例给华侨大学增拨专项资金,共建范围主要包括支持学校进一步促进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和奖项的显著突破,进一步提升“三侨一台”(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和台湾省籍青年)学生与境外学生的教育水平 。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