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高质保障,诚信合作放心交易保障双方利益

手机微信号18973889360(给力教育)

客服QQ:775451228
手机版

当前位置 -> 首页 ->  图片展示


安徽财经大学2010年毕业证样本
发布时间:2020/8/10 浏览:355次

学校概况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学为主,跨文学、理学、工学、史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就业的多科性高等财经院校,是安徽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大学,是省部共建高校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小211)。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办学水平、办学特色、服务社会等方面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10年12月8日,安徽省教育厅批复安徽财经大学从2011年起整体全部专业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皖教秘高[2010]87号)。

学校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A类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7个省级B类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统计学、 会计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学),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金融学),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8个省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8门省精品课程;共有71项教学项目获得省级立项,其中重点16项,一般55项;共有29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立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7项;学校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4项,其中获得省社会科学一等奖5项,二等奖26项。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更新教育理念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秉承“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汲取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承接徽商文化和淮河文化的底蕴,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始终坚持办学特色、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为区域和行业发展做贡献。学校有决心和信心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时提出的要求,把安徽财经大学建设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突出,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大学。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的各项建设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的世纪里,学校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突出,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大学。

2010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安徽财经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学校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安徽财经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的东风,把学校办成在全国知名的高水平、高质量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于1959年5月始建于安徽合肥,时名为安徽财贸学院。1961年学校迁至素有“珍珠城”美誉之称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校址设在交通路(现交通路校区)。1965年,学校划转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更名为安徽商学院。文革期间,学校先后更名为安徽省财经学校、安徽省供销商业学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为安徽财贸学院,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安徽省共同管理,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为主。1983年,校本部迁至宏业路校区(现龙湖西校区)。1984年,交通路校区经商业部批准改为商业部安徽商业管理干部学院。1992年9月,安徽财贸学院、安徽商业管理干部学院重组成新的安徽财贸学院,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政府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同年9月,学校校本部迁入龙湖东校区。

校园环境

 

学校位于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市,现有三个校区构成(交通路校区、龙湖西校区、龙湖东校区),其中龙湖东校区、龙湖西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龙子湖两畔,学校占地总面积1521亩,建筑面积70.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2435万元,图书藏量199.6万册,电子图书52万册,各类中、外文期刊1700余种。有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实训中心、语音室、体育馆、游泳馆、室外运动场等完善的教学、体育设施以及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生公寓,学习条件良好,生活环境优雅,先后获得“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食堂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中国高校百佳食堂”称号。

 

学校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5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1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558篇,出版各类科研著作110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37项;举办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校外专家学术报告217场次,校内专家学术报告870场次;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1次,累计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达18000多人次。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0余项,其中,国家哲学社科重大招标项目1项;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300余篇,其中,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专著126余部。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20余部。学校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4项,获得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26项;以《安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安徽贸易发展研究报告》“三大报告”为代表的服务项目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品牌初步形成;坚持产学研用合作,参与安徽省20多个市、县、区发展规划编制,横向课题数量与课题经费取得历史性进展;学校发布的《2013及未来五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更是引起了政府、企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张金标 孙靳)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结合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财经类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研究人员主动融入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为解决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供销合作系统等行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提供基础研究和理论支撑。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