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高质保障,诚信合作放心交易保障双方利益

手机微信号18973889360(给力教育)

客服QQ:775451228
手机版

当前位置 -> 首页 ->  图片展示


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毕业证样本
发布时间:2020/8/17 浏览:367次

历史沿革

  •  

  •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条建设战线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国家钢铁产量每年只有十几万吨。为了迅速培养冶金人才,发展壮大钢铁工业,中央决定在京津地区分别建立钢铁、地质、采矿等独立的专门学院。

1952年,经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与重工业部磋商,决定以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六所著名院校的有关采矿和冶金系科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北钢院由以下六所院校的矿冶科系组建而成:

1、北洋大学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现天津大学,1895年成立);

2、唐山铁道学院冶金系(现西南交通大学,1896年成立);

3、北京工业学院冶金、采矿和钢铁机械专业(现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成立);

4、西北工学院冶金系(现西北工业大学,1938年成立);

5、山西大学冶金系(1902年成立);

6、清华大学采矿系金属组(1911年成立)。

1952年4月22日上午,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抽调陈琅环、柏华、丘玉池、李瑞震震等19位同志举行了筹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欣闻新中国钢铁学府的诞生,胸怀钢铁强国的梦想,魏景昌、魏寿昆、张文奇、胡庶华、章守华、赵锡霖等大批名师巨擘从天津、唐山、西安、太原乃至世界各地汇聚而来,从此,一所承载着新中国“钢铁强国”梦想的最高学府在这片古老的“满井村”安营落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是一口“满井”(在今学校南门附近)的井水供养着全校几千人的生活,更是建筑施工用水的全部来源。初创时期的校园建设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主配楼虽然没有苏联建筑标志性的木制大尖顶和红五星,但仍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方正而简约。

由此,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根据教育部安排,学校成立之初暂在清华园办学一年。1953年9月23日,学校迁入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校址。

20世纪50、60年代,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北大、清华、钢老三”。被誉为“钢老三”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国家钢铁工业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1954年至1958年,周恩来总理三访钢院,对学校的发展倾注关怀。1958年周总理第三次来访时,西哈努克亲王(柬埔寨国王)也随行视察。在当时学校的金工厂实习基地,一片热火朝天的炼钢现场中,西哈努克亲王聚精会神地盯着一个小炼钢炉子看了半天。这个炉子就是“电渣炼钢炉”,产出的都是如航空母舰主板等特种军工用钢,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先进的工艺之一。

  • 北京钢铁学院

1960年2月4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经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同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9年10月,随着林彪“第一号令”的下达,北京钢铁学院和周边兄弟院校都面临着被外迁的命运。但周总理告诉毛主席:“华北有许多钢铁工业,不能没有钢铁学院,北京钢铁学院要继续留在北京办学”。周总理的特殊关怀让钢院永远留了下来,继续在这片古老土地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的发展战略转变,学校也相应进行了变革。在新时代的风云变幻里,学校不断探索着新的定位和目标,延续光辉,展望未来。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国家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 北京科技大学

1988年,1988年4月22日,北京钢铁学院在建校36周年的日子里,“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并确定英译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缩写为“USTB”,沿用至今。

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进入21世纪,江泽民、李鹏、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的蓬勃发展饱含期许。2002年建校五十周年大会上,北京市市长、北科大校友刘淇在贺词中说:“北京科技大学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和声名远播的治学大师、兴业伟才与治国栋梁,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为该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首批试点高校。

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4年,学校牵头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

2017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同年,学校筹建“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聘请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37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教职工495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92人,其中专任教师1760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4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9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4人。

  •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2]:魏寿昆,柯俊,肖纪美,周国治,陈难先,葛昌纯,郑厚植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正寰,王一德,蔡美峰

  •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谢建新(两项)、林均品、张欣欣、张跃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乔利杰、张济山、曲选辉、谢建新、朱鸿民

姜建壮、杨 槐、陈龙庆、邢献然、姜 勇

吴爱祥、吕昭平、林均品、隆克平、张志良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谢建新、张跃、乔利杰、曲选辉、吴爱祥

郭占成、姜建壮、陈龙庆、邢献然、隆克平

吕昭平、姚俊、杨槐、孙长银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10月,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9个博士学科点,137个硕士学科点  ,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和2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结果,科学技术史排名全国第1,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第2,矿业工程第3);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等学科享有盛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文学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学科,如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软件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4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入选学科数列全部137所高校的第26位(6校并列)。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4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2个):热能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科学技术史、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

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3个):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8个):计算机系统结构、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程力学、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化工过程机械、车辆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2个):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学

  • 博士后流动站

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博士后流动站、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