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 、河北农业大学(森林系)、平原农学院(森林系)合并升格为 北京林学院,临时过渡院址设在西山大觉寺。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北京林学院。
1960年,被列为全国63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1964年,园林专业因"园林教育革命"影响受到批判。1965年,北京林学院园林专业宣布停办,园林系被撤销。
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发出战备疏散的"一号命令",北京林学院开始迁往云南。学院北京原址
分别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等(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单位变相吞并。北京林学院虽名为搬迁,但实为解散,后经国务院过问免于撤销,全校于1970年集中丽江,更名为"丽江林学院",后转迁至下关市,并再次更名为"云南林业学院"。
1973年,搬迁至昆明市安宁县楸木园,同时,云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并入云南林业学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院在多方努力后于1979年返京复校,复名"北京林学院"。并收回部分原有土地,但总面积减少了40.5%,校内科研基地植物园被毁(现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977年,园林系恢复。
改革开放后,学院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1984年,邓小平为学院题写校名。
198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北京林学院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1996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
2001年,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协商决定,与北京林业大学实行共建。
2005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42所具有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校之一。
2009年,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2010年,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
2011年,与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2012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撤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艺术设计系、工学院的工业设计系和信息学院的动画系,设立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884人,其中专任教师1195人,包括正教授310人、副教授55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国家特聘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863”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市高创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50人,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0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3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6月,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实施导师制、主辅修制,拥有国家理科基地、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梁希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优秀奖1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2项。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研究生53人次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IFLA-UNESCO)、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4%以上。
学生获奖
2006-2014年,该校学生在国际及亚太地区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中,获10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
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15人获特等奖,55人获一等奖。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9人获全国一等奖,24人获全国二等奖。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