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为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石油工业发展,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石油石化等系科,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正式创立,这就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
1960年,跻身国务院确立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更名华东石油学院。迁校造成了学校人财物的巨大损失,当时所有校舍仅是只有40000平方米的“干打垒”土房,没有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面对困难,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盐碱滩地上把学校再建了起来。
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石油大学(北京)在1989年面向全国恢复招收本科生。
199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行列。
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管辖,同年6月,学校成立研究生院。
2001年,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等5个二级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
2005年1月,石油大学更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北京)也相应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07年,“工业催化”学科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石油石化领域优势突出。
2014年,学校的科研成果“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新技术”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5年12月10日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揭牌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
项目概况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3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9项,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共3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9项,全部参加了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有关的所有国家“973”项目,其中作为主持单位的共4大项。承担包括“863”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级别项目20多项。
国家重大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页岩油气高效开发基础理论研究、深层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的基础研究、绿色低碳导向的高效炼油过程基础研究、深井复杂地层安全高效钻井基础研究、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
自1988至2004年,共出版发行科技专著87部,本科生教材61部,发表学术论文约6146篇(其中在中国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91篇),完成成果508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有121项);获得授权专利289项(其中发明专利182项),每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
2009年共签订各级各类项目864项,合同额6.0537亿元。其中纵向项目合同352项,合同金额3.7856亿元;签订横向项目515项,合同金额2.58亿元。到位经费3.0781亿。专利受理量132项,获得授权55项,其中发明44项。该校三大检索论文共527篇,SCIE论文218篇,比2007年增加87篇;EI论文250篇。共出版各种论著(包括专著、编著、教科书、译著)76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学术专著出版基金,批准资助5部专著出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
赵澄林,1991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郝石生,199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张一伟,1999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朱筱敏,2009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宋 岩,2013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