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的历史,以清光绪廿九年(1903)为转折,之前是古代书院,之后是近现代师范学校。韩师的前身是建于宋代的韩山书院,历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是州(路、府、道)的官办书院。院址多有变迁,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定址于笔架山麓韩文公祠南侧,延续至今。
韩山书院历史上一再迁徙,屡经兴废。以下按年期概述:
淳禧十一年(1251年),郡守刘希仁捐俸修潮湿残破的院舍。不久,书院废。
至元十五年(1278年)城南书庄(原韩山书院旧址)及所附韩祠,经战乱,亭院无存。廿一年(1284年)由潮州路总管王用文重建,又称"韩山书院",祀孔子及诸贤,又以韩祠附。
至顺二年(1331年)因"营缮多缺",总官王允恭令城南书院长陈文子"撤旧构而新之",历时四个月,新舍落成。
翌年(1332年)七月临川吴澄撰《潮州路韩山书院记》,记载书院落成盛事,碑记现存于潮州西湖公园内。
至正十二年(1352年)城南韩山书院地毁于火灾,韩祠也随之废。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巡道史起贤于笔架山麓韩祠左侧的明代御史蔡梦悦祠重建书院。就坊址建构大门,改称"昌黎书院",题其堂为"原道堂"。康熙年间立《昌黎书院碑记》,现存于韩山师院。
雍正十年(1732年)九月,知府龙为霖沿旧址扩建,翌年三月完工,复称"韩山书院"。现有雍正年间立《韩山书院碑记》存于韩山师院。
光绪廿九年(1903年)呈准立案,改"韩山书院"为"惠潮嘉师范学堂"。古书院历史从此宣告结束。惠潮嘉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批效仿西方教育制度培养师资的新式学堂之一。
1911年改"惠潮嘉师范学堂"为"广东省惠潮梅师范学校"。
1921年10月,改校名为"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二师时期学校规模不断得到扩展。
1935年,改校名为"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
1939年6月潮州沦陷。韩师在日寇铁蹄踏入汕头之5月间,被迫举校迁往原揭阳县古沟乡尾寨。当时韩师是潮汕地区"硕果仅存的一所省立中学"。1944年下半年,因战火燃近,韩师又辗转迁往地处大北山区的原揭阳县灰寨乡下舆村,借崇正小学校址办学,条件相当困难。
1946年春,韩师搬回潮州原址。中学部移交金山中学。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23日潮安解放。12月27日,粤东行署、潮安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郑淳为军代表接管韩山师范学院。1950年5月,郑淳任校长。
1958年秋,韩山师范学院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名为汕头韩山师范专科学校,面向惠潮梅地区招生。由汕头地委主管文教工作的副书记李雪光兼任校长。设置文史、数理、生化、外语4 个科,开办中文、政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7个专业,附设初中教师训练班、 农业中学教师训练班和中师函授部,面向潮汕、兴梅、海陆丰各市县招生,培养初中教师,轮训提高在职初中、小学教师,办附属小学。其时曾办有1期俄语教师培训班。校园面积扩大到80多亩,另辟有游泳池,桃坑、后坑、小陂、小心坑4个农场,以及生物实验园地。
1961学年度在校专科学生1270人,教职工217人。1961年,国家实行"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大专院校设置。韩山师专遂于1962年秋停止招生,1963年7月停办专科。
1963年秋,师专停办,返办为中师和教师进修学校。专科停办后,学校分设为韩山师范学校和汕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校开设中师班,面向汕头、潮安、澄海、饶平、南澳等市县招生,为5市县培养小学教师;教师进修学校则举办学校行政和教师培训班,为全地区轮训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和学校行政干部。另有附属小学2所,作为教育实习基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韩山师范学校和汕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各方面的正常秩序都受到严重冲击,教师挨斗,教学活动和招生中止。韩山师范学校校名一度被改为工农师范学校。
1968年,工农师范学校和汕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合并。起初仍称汕头地区工农师范学校,后称汕头地区师范学校。
1971年以后,开始以推荐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开办1年制或2年制文科、理科、文体、英语等中师班。实行所谓"开门办学",学生除校内课堂教学外,要常下农村搞教育运动和调查研究,参加生产劳动。共培养各类中小学师资2000多人。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和统一招生制度。韩山师范学院获准开办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专业大专班。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韩山师范学院恢复了大学专科建制,定校名为韩山师范专科学校。
1983年起连续开办6期政治和经济管理专业干部专修科,招 收40岁以下,具有5年以上工龄和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干部进行为期2年脱产学习;1985年起开办4期3年制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成人教育脱产班;除函授教育外,1984年以后,相继开办中文、英语、微机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夜大学。
1993年,开设的专业已由起初的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逐步增加到包括英语、政史、化生、微机应用、电子技术、体育、音乐等共14个。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称"韩山师范学院"。期间自1990年起至1993年,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中文、数学2个专业本科班。1993年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1952 人,教职工425人,校园面积1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这个阶段培养的全日制普通师范专科毕业生共6995人。
1995年1月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
1998学年度,全日制在校生达到4003人,其中本科生240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0%以上。
1998年4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5个专业,以及学院办学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考察评审,同意韩山师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有153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了首次由学院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1999年,教育部将韩山师院列为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之一。
2000年开始与华南师大等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1年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潮州师范学校改为韩山师院二级学院,仍隶属于潮州市教育局,招生纳入韩山师院管理,教育质量接受韩山师院监督。
2002年6月,韩山师范学院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获得通过。
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
2009年,潮州市与韩山师院共建潮学研究院。
2010年,在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估中获优秀等级。
2013年,韩山师范学院迎来了110周年校庆。
2017年5月23日,华南师范大学与分别来自广东东部、西部和北部的韩山师院、岭南师院、韶关学院等签署《教育硕士联合培养框架协议》,开展教育硕士的联合培养,为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输送更多高层次教育人才。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截至2009年,该校教师获得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登记、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潮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奖项, 发明专利:木质地板、家具护理剂及其制备方法、一种自动滴灌绿化槽。 该校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社科项目共37项,国家、省自然科学项目38项,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项目16项,国家体育总局项目4项,广东省体育局项目12项,主持了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广东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项、广东省教育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项目1项、潮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约58项,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32多项。发表论文1214余篇,其中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5篇,其中权威或核心期刊共262余篇,SCI等收录33篇。各类科研总经费约452.7万元。出版专著和教材45部,获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获厅级科研成果奖11项。
研究机构
截至2018年6月,拥有粤东环境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东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小型企业大数据和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陶瓷材料创新研究中心、全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潮学研究中心、潮汕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潮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粤东地方文献与档案实验室等12个国家级、省级研究平台;“互联网+”研究院、潮学研究院等2个市校共建平台;24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实训基地。
学术资源
学院学报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由广东省直属高校--韩山师范学院主办, 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省级学术期刊(双月刊)。它创刊于1980年,原名《韩山师专学报》,1995年1月改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它主要刊登本院师生撰写的有较高学术水平或较大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报道韩山师范学院的最新科研成果。该刊已被《中国数学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复印,被多家重要数据库列为文献源或收录。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4月,现有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1座,面积近3万平方米,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9.5万册,期刊合订本9.8万册,报纸合订本9181册,本馆最有特色的文献典藏为民国时期的原版图书6000册、古籍线装本9700册和潮汕地方文献2363册;中文电子资源数据库17个;馆藏电子图书65万种。
学术交流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化发展路径,先后与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乌克兰等十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3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扩大了办学领域,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影响力。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