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成立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附属农业讲习所。
1917年,更名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24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
1926年,跟随“国立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科学院”。
1931年,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
1917年,岭南学校农学部1921年,更名为“岭南农科大学”。
1927年,更名为“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
1952年11月10日,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病虫害系(部分)合并组建为“华南农学院”。
1958年,从华南农学院、湖南林学院分离出广东林学院独立办学。
1964年,广东林学院、湖南林学院合并组建为“中南林学院”
1970年10月,华南农学院与中南林学院合并为“广东农林学院”,国家重点建设。
1975年,“广东农林学院”拆分,两校独立办学。
1977年9月,学校复名“华南农学院”。
1984年9月,学校改名为“华南农业大学”。
1994年,农业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华南农业大学。
1996,1997年,学校分别通过“广东省省属211工程”部门预审和立项论证。
2009年11月8日,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00周年。
2012年6月 ,省府与农业部共建华农大。
2014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2015年,华南农业大学成为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截至2018年6月,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2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1]有国家级精品(双语)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26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8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广东省特色专业25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8个。
重点学科: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该学科由中国著名的稻作学家丁颖院士创立,在稻种遗传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和水稻育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是华农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其昆虫毒理学与植物质杀虫剂研究,昆虫生态学与害虫种群动态控制研究,瓢虫等天敌昆虫的分类及利用研究,昆虫抗菌肽研究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位列广东经济管理学科点前茅,拥有两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果树学:拥有广东省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热带亚特带水果研究室和果蔬采后生理研究室等专业研究机构。
预防兽医学:其前身是“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养禽和禽病学科,已拥有抗击“非典”和禽流感英雄辛朝安,珠江学者廖明等一批强大的科研队伍。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农业机械化工程
省一级重点学科
7个获批攀峰重点学科的一级学科: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获批优势重点学科的一级学科:生物学,生态学,畜牧学,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省二级重点学科
金融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木材科学与技术等(不含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林业局重点学科
植物学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
农业工程 ,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学 ,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草学,农林经济管理。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
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应用经济学,科学技术史,数学,生态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林学,草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
博士后科研站
作物学,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农业工程,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有2个
一个是农业科学,另一个是植物学和动物学。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教授、副教授1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引进院士团队1 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奖励计划”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12人,广东省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27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25人,人(事)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2人,广东省 “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310人,硕士生导师1144人。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