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高质保障,诚信合作放心交易保障双方利益

手机微信号18973889360(给力教育)

客服QQ:775451228
手机版

当前位置 -> 首页 ->  图片展示


广西大学函授毕业证样本
发布时间:2020/9/6 浏览:324次

历史沿革

1928年,广西大学诞生于广西梧州市蝴蝶山,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学校以马君武先生提倡的"复兴中华,发达广西"为立校宗旨,建校初设理、工、农三个学院。1936年增设文学院和医学院(1937年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军医学校)。

1939年,广西大学被民国政府确立为国立大学。20世纪30、40年代,竺可桢、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盛成、陈焕庸、千家驹、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提高,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抗战期间,广西作为中国大后方,大批专家学者及有志青年荟萃于桂林文化城,广西大学师资队伍更由此得以充实发展,使学校跃居为当时国内重要大学之一,学术力量位居全国前列。

1944年夏,日寇南侵,长沙、衡阳相继沦陷,广西告急,西大提前放假疏散。九月,学校迁至融县。十一月,柳州进入战时状态,学校再迁至贵州榕江。

1945年9月,日本法西斯投降,西大由贵州榕江迁回广西,暂栖柳州鹧鸪江。

1946年春,由学生发起“返梧运动”,迁回梧州蝴蝶山。九月再迁回桂林,校本部设在将军桥。

1949年,广西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5个学院,下设22个系和4个专修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会议拟定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其中决定将广西大学矿冶系、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湖南大学矿冶系、南昌大学采矿系、中山大学地质系、北京工业学院冶金专修科调整出来,在湖南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将广西大学土木系及农田水利专修科与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等院校的水利系、科合并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1月2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转发中央教育部关于第一次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定的工学院调整方案,要求有关院校贯彻执行。9月4日,广西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及农田水利专修科教师5人,其中有教授叶守泽、王鸿儒、尹政及学生59人赴武汉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0月23日,农学院召开了民主建设代表大会,宣布广西农学院正式成立。院长孙仲逸。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为了广西农学院,是1952年7月4日至11日中央高教部召开的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作的决定。这次会议,根据中央关于院系调整的指示,讨论了农学院的调整方案,其中决定:广西农学院保留农学、林学两个系,独立成立广西农学院,其余园艺,畜牧、兽医、植保等四个系的师生及设备,分别并入华南、华中、江西、湖南、河南农学院。

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广西大学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经1952年5月29日政务院第180次会议通过的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的计划,决定撤销广西大学,其所有的院系进行统一调整到华南区各高校。

1953年10月17日,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教育等系教师共53人,师范专科学生258人并入广西师范学院。其中成立最早,师资最强的机械系、电机系(电力部分)并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电机系(部分)和化工系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历史悠久的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矿冶系并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农学院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

195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强烈要求下,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校长由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韦国清上将兼任,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97年,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

1998年,七十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题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团结奋斗,努力办好广西大学”。并获批博博士和硕士学委授权单位。

1999年,广西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项目建设学校行列。

2000年,广西大学经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全国第四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点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早具有MBA专业学位授权的高校。

2004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2005年,广西大学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9年,广西大学商学院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批准成为具有EMBA培养资格的院校,成为广西唯一一所具有EMBA培养资格的高校。

2012年,广西大学被确定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14所高校之一。

2013年,广西大学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同年7月,广西大学与山西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 ,并成为14个成员单位之一,该联盟的成立打破了中国教育联盟由高端大学垄断的局面。

2014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7年9月,广西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 科学研究

学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了中国第一头克隆牛)、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高密度培养生产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脱羧酶、规模化高效生物技术转化木薯淀粉生产高纯度海藻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杂交水稻恢复测253、测量58的选育与应用”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在国内外超亿亩农田生产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应用于仅次于三峡电站的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建设中,“物权法”研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袁隆平的三系杂交稻由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组成,其中的恢复系最早是由广西大学张先程研究员选育成功的,1981年曾获得国家特别发明奖。广西大学的水稻育种课题组还坚持承担了很多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杂交水稻野栽型恢复系系列与组合的选育及其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该项目从1980年开始实施,率先直接利用具有较强恢复能力的野生稻与栽培稻优良恢复系进行人工杂交,采用“多世代、大群体”的系谱选育方法,选育出了17个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定的杂交稻新品种。至2008年,国内外累计推广1.77亿亩,新增产值129.61亿元。越南水稻的当家品种全部由广西大学培育。

广西大学王丕建教授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牛、水牛和猪的人工授精技术体系,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5年国际水牛大会“国际科学先驱奖”。该学科的“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研究了该国首例试管水牛、首例胚胎细胞克隆牛、世界首例受精卵冷冻保存的试管牛,研究成功了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水牛和性别控制试管水牛,育成了国内外公认的实验用小型猪品系。其中,石德顺研究员2004年成功培育了世界首例克隆水牛,该技术被美国人列为“2005年中国17项值得关注的科技成就与计划”中的第8项;2010年12月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水牛,中国工程院李宁评价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转基因克隆水牛的研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水牛的前沿生物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广西大学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研究领域很专业,但成果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天上的人造卫星、飞船和飞机,到地上、海上的各种交通工具,以及很多高科技产品上都已经应用此项铸造技术。“近终形”的概念使得铸件毛坯仅需要最少的加工,就可以满足使用要求,节省材料和能耗,降低成本。反重力则让铸件克服重力浇铸和凝固,过程可以精确控制,可以显著提高铸件质量。该项目获得2013年百万大奖“广西科技特别贡献奖”。

  • 科研项目

1999至2010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457项,科研总经费9.5926亿元。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508项,科研经费2.2188亿元;承担科研项目总数从1999年的223项,到2010年的1022项,增长4.58倍;科研总经费从1999年的2069万元到2010年的1.6428亿元,增长7.94倍。国家级科研项目从1999年的17项,到2010年的100项,增长5.88倍;研究经费从1049万元到4987万元,增长4.75倍。同期学校承担“863”、“973”、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及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25项,获得总科研经费5.143亿元。

2009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额达到1.7516亿元,比2008年增长32%;其中纵向项目经费8109.53万元,横向项目经费9407.36万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14.6%、51.88%。共获立项资助的国家级项目6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4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12项,立项经费超过500万元有3项。

2010年,学校纵向科研项目和计划内横向科研项目立项合同经费2.32亿元,到校科研经费1.92亿元;获立项资助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9项,总经费1972.5万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56.8%和80.5%,其中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梁恩维教授获得了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资助总金额为141万元。商学院范祚军教授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立项资助1项。

  • 研究成果

2006年至2008年,学校连续三年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2008年同时获2项一等奖。获专利授权94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成果223项。2009年,获得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5项;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共31项(其中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6项、国内领先水平11项、国内先进9项);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8个;申请专利95件,获专利授权19件。

截止2013年,学校共发表学术论文16,169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1,822篇次。其中2008年有720篇(次)论文被SCI、EI及ISTP三大索引收录。2010年被SCI、EI及ISTP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为1117篇次,有387篇论文被SCI收录,有624篇论文被EI收录,有106篇论文被ISTP收录。其中2005年的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配套技术研究和2007年的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均获的国家级二等奖。

研究机构

截止2018年5月,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良种培育中心等。有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基地”,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