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1]是海南省最早成立的公办高等学府,始建于1949年秋。学校身是"国立海南师范学院",院址琼山县府城镇海南琼台书院内。1951年,学校搬迁到府城镇西北部的私立琼海中学内(今海南中学),范会国任院长。把琼海中学、汇文中学与匹瑾中学等校合并为海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何仁楷任主任(校长)。
1952年7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海南师范学院的二、三、四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归入其他院校,部分教师和一年级学生留在原址成立海南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院系又进行调整,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1953年9月海南师范专科学院撤销,海南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接收其校址和部分图书、仪器,改建为海南中学。
1958年,在海南中学校园内重建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在原有的校舍、部分图书设备基础上从海南中学、琼台师范学校抽调部分优秀教师充实海南师范专科学校的师资力量,经过筹备,1958年秋季正式招生,吴耀南任校长,复办后,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学校开设中文、政史、数学、物理、生化、俄语、体育7个专业,学制2年,该年招生280人。
1962年,全国高校院系再次调整,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师范专科学校、海南工业专科学校、海南教师进修学校、先后并入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是当时广东省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大学停办。
1984年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撤销。1986年,学校复办,恢复海南师范学院校名。
1978年,琼台师范学校创建。1979年琼台师范学校改名为海南教师进修学院。1985年海南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海南教育学院。
1999年,海南师范学院与海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新海南师范学院。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4年,教育部同意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筹建海南师范大学。
2007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并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
2008年,学校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海南省属重点大学进行建设,同年秋,文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和经管学院入驻海口市桂林洋大学城。
2010年8月30日,化学与化工学院、政法学院迁入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将学校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
2012年7月6日,教育科学学院迁入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
2015年,被列为教育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截至2018年6月,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599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3人,具有博士学历308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及省级各类专家150多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体学术水平持续提升。现有A类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特色优势学科)2个, B类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特色扶持学科)5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研究中心(院)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智库、协同创新中心3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落户学校。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支持周边国家华文教育;与泰国海南会馆共建育民华文学校。2007年,学校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汉语教学中心共同建成了中国在印度尼西亚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承担了海外汉语教师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培训和外派任务,先后派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2批76人次,对外汉语教育蓬勃发展。
2004年-2013年,该校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及横向项目36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各类科研经费2016.49万元;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和科技进步奖励24项。2002-2006年,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53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22篇,其中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49篇,被国际权威索引SCI、EI、ISTP等收录的论文149篇。
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动植物生态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海南师范大学热带药用植物化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水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省南海区域文化研究基地、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海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