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慈禧太后恩准创立直隶农务学堂(河北农大前身),初建在霍家大院(现建华大街一道桥北),是中国成立最早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河北农业大学校。
1904年,改为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直隶清政府学部管理。
1912年,学校改为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21年9月,驻保直系军阀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奉北洋政府教育部令,将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医务学堂,还有法律、法政、高等师范等学堂合并,组成河北省第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河北大学。首任校长由曹锟之弟直隶省长曹锐兼任。当时的河北大学以农科为主,专业设置为林学、农学、园艺三个系,学制四年。
1931年,河北大学解散后,省立农学院仍独立办学,在原校园北(现学府胡同),另建学院大门,座南向北,校门分内外两道。
1958年6月,经省委批准河北农学院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7月,省委办公厅决定将西下关原省立农学院旧址移交河北农大。
1966年,河北大学从天津迁保。
1975年8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指示学习朝阳农学院经验,将学校搬到农村,河北农业大学总校本部迁到石家庄地区获鹿县牛山,校名为河北农业大学革命委员会总校,校总部建在山坡上。学校"一分为五",分别在衡水地区前磨头、邯郸地区永年县、唐山地区昌黎县、沧州市水利专科学校。
1988年,与河北林学院合并,在林学院原校址基础上扩建建成了西校区。
2012年,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100所工程大学,成功进入继985、211后国家第三阶梯大学行列。
根据2014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790余项,鉴定科技成果500多项,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奖励10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5项,审定新品种60个,专利200多项,科技著作370多部,三大索引论文1300多篇。到位科研经费6.3亿余元,年创社会效益百亿元。
学术期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为全国综合性农业核心期刊,已被CA、AJ、ZR、CABI等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和国内许多权威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以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获得省内外多项奖励,是河北省优秀期刊、华北地区优秀科技期刊和全国优秀高校学报。
馆藏资源
截至2011年底,图书馆拥有纸质型图书166.55万册,中外文报刊6000 余种,拥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24个,电子图书84.5万册。
根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在校教职工3000余名,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375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650人,博士生导师140人,硕士生导师568人。学校先后有38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1人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14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9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园艺学专业课教学团队,负责人:申书兴
根据2014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已与美国、日本、奥地利、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2年-2007年间,先后派242人次的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考察访问、合作科研和攻读学位;并聘请了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一些著名学者作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有数百名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学校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圣托马斯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信州大学、韩国晋州产业大学、巴基斯坦艾立德农业大学、蒙古国立大学等14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合作关系,签订了交流与合作协议;其中,与蒙古国立大学、美国库克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三年间,共培养79名学生。学校已接受培养来自日本、巴基斯坦、土耳其、菲律宾、韩国、法国等国家的留学生和进修生,并开始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