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高质保障,诚信合作放心交易保障双方利益

手机微信号18973889360(给力教育)

客服QQ:775451228
手机版

当前位置 -> 首页 ->  图片展示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15年毕业证样本
发布时间:2020/10/18 浏览:236次

历史沿革
一、哈尔滨教师体育学院

1978年哈尔滨市教师业余体育学院创建

1985年哈尔滨市体育中学并入(合署)哈尔滨市教师业余体育学院

1984年哈尔滨市158中学更

名为哈尔滨市体育中学

哈尔滨市教师业余体育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市教师体育学院

2008年哈尔滨市教师体育学院撤销

2008年哈尔滨市教师体育学院参与合并组建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二、阿城师范学校1920年吉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创建

1934年吉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更名为滨江省立阿城师范学校

1947年滨江省立阿城师范学校更名为松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松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更名为松江师范学校

1956年松江师范学校更名为阿城县师范学校

1969年阿城县师范学校停办

1974年呼兰县师范(阿城师范班)创建

1979年呼兰县师范(阿城师范班)改建为阿城师范学校

三、五常师范学校

1974年呼兰师范学校(五常分校)创建

1978年呼兰师范学校(五常分校)升格五常师范学校

2007哈尔滨教师体育学院、阿城师范学校、五常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大学、哈尔滨医药工程学校并入(合署)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四、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大学

1978年哈尔滨广播大学、哈尔滨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函授大学合并组建哈尔滨市广播函授大学

1.哈尔滨广播大学

1959年哈尔滨电视技术大学创建

1960年哈尔滨电视技术大学、哈尔滨市广播师范大学合并组建哈尔滨广播大学

1966年哈尔滨广播大学撤销

1973年哈尔滨广播大学复校

1978年哈尔滨广播大学撤销

1978年哈尔滨广播大学参与合并组建哈尔滨市广播函授大学

五.哈尔滨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函授大学

1973年哈尔滨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函授大学创建

1979年哈尔滨市广播函授大学更名为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大学

1981年哈尔滨市工农教育学院创建(与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大学合署)

1987年哈尔滨市工农教育学院更名(独立)哈尔滨市成人教育学院

2000年哈尔滨市成人教育学院参与合并组建哈尔滨学院

六、哈尔滨医药工程学校

1987年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创建

1989年哈尔滨市建材工业技工学校并入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2004年哈尔滨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市医药工程学校

 

学院规模
学校在校生3000余人,设有语文教育、英语教育、工程监理、体育教育、平面设计、美术、建筑工程等34个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417人,其中专任教师246人。专任教师中副高职以上156人,占49%;校外聘请兼职教授和副教授17人;硕士研究生和在读硕士学位的教师61人;占29%。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1岁,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40人,占67%。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和教学科研的主力军。近几年,学校投入10万元,通过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选派中青年教师进行专业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逐步成为学校和省内某些学科的带头人,教师队伍的发展后经日益增强。教师中获国家优秀教师荣誉的1人,获省劳模称号的1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的2人,获哈尔滨市政府津贴奖励的1人,获省级骨干教师称号的19人,获哈尔滨市骨干教师称号的38人。 教师队伍基本达到本科设置要求,教学业务水平基本符合本科教学要求。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2,1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33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藏书38.2万册,电子阅览室1个,阅览座位360个。各种实验室24个。学校拥有计算机1000多台,已建成计算机校园网。 学院坐落于金源肇兴地--哈尔滨市阿城区。风格典雅、各具特色的教学楼、艺术楼、学生公寓、后勤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一应俱全,校园花木繁茂、环境幽雅。现有理、化、生、地实验室22个,有可同时容纳120人的电子阅览室1个。运动场、篮球馆、乒乓球馆、武术馆等体育场地齐备,能充分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师资力量
学校设18个专业,在校学生近3000名。有一支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学校教职工284人,其中副高职以上职称者98人,研究生学历39人,省市级骨干教师70余人,还拥有由学者、专家、企业家、政府官员等组成的客座教授队伍。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和曾宪梓奖获得者。广大教职员工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创下了"求实争先,厚德奉献"的人文精神,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教学、实训、社团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强化综合素质训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事业培养了2万余名优秀人才,也有很多毕业生走上领导岗位,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