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体制
学院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政策法规,自觉接受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社会监督,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学院坚持教育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与服务,不断优化教学体系,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形成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艺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形成以立足吉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为主线,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人文和创业、创新精神,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基础设施
学院现有位于朝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达新校区及位于宽城区装备制造产业开发区的新北校区。校区总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资7856万余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7万余册;学院80多个校内实验室,建有金工实习实训基地、电子工程实训基地、光电工程实训基地、光电科学实训基地、通信工程实训基地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另建有115个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
三、师资队伍
学院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采取多渠道、多举措,吸纳高层次人才和不断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形成了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教学能力强的专任教师队伍,已形成以院士等高端人才为引领,以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为主导,以讲师、工程师等一般人才为基础的师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4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占比5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70%。近年来,学校共培育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
学院聘请天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硕士导师、博士导师等资深教授或教学名师来院任教。学院建立了学科专业带头人制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各本科专业均配备了学科专业带头人,指导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青年教师培养,为学院教育教学提供了雄厚的师资保障。
四、教学科研
学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现有吉林省一流专业2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1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二级分院1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1个、吉林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1个、吉林省创新创业试点专业1个、吉林省特色专业2个、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同时,建有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1个、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1个、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1个;打造省级“金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秀课程2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近年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科研项77项,校企合作科研课题101项;承担吉林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19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90篇,出版学术著作14部;获得授权专利112项;获得教育科研成果奖11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出版教材43部。
五、人才培养
学校以转型发展契机,大力倡导“五个对接”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为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学校全面实施“1+X”证书制度,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不同领域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部分专业可供学生选择的证书培训项目达到16项之多,使得毕业生在获得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同时,每人至少获得一项以上的职业技能证书,极大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现已与国内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协议。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整合各方资源建设了“中光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园区助推创业模式。同时依托文化传媒学院、商学院专业特点,打造了“易仔原创”等多个自主文创品牌,积极探索文创作品产业化。学校注重依托竞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成绩斐然,近三年先后获得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5项,省赛区奖项986项。
六、招生就业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一志愿录取率达到百分之百,在省内同等院校中报到率排在榜首;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广泛赞誉和用人单位好评。
毕业生考研率是学校育人品牌之一。先后有1854名毕业生考取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历年平均考研率为7.0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考研率接近30%。
七、开放办学
学校注重产教融合,大力倡导协同育人,构建“政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江苏泰州、浙江湖州等地政府签订毕业生就业基地协议;与175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长光集团、北京尚观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依托校企合作,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已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稳固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