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学院:大道美哉从游荣焉——记恩师荣大龙先生 毕业证样本
时间:2019/4/16 在线QQ: 微信电话:【18973889360】 点击:480次
2001年从母校毕业,只要看到“常熟高专”、“常熟理工”这几个字,哪怕只是“豆腐块”般大小的新闻,我都会去一而再、再而三地细细阅读;我也一直保持着定期浏览五月阳光新闻网了解学校新闻的习惯。毕竟,人生最重要和最宝贵的一段青春与她相伴而行。得知学校宣传文化品牌栏目“理工星空”开设“荣休者足迹”专栏,我第一时间微信联系王任老师,表达了为荣大龙老师写一些文字的意愿,在得到王老师首肯后,就在出差北京的途中,写了以下的文字。
一、布袋子、保温杯及其他
1998年,我入读物理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读书时,一直保持着早起晨读的习惯。晨读地点多在沁园,晨曦中经常遇到一位年纪较大的老师锻炼身体。他不高的个子、微胖的身材、略卷的头发,随身总是携带一个大大的布袋子和一个保温杯。锻炼的间隙,他会将水倒进杯盖,抿上一小口。偶遇多了,相逢时相互微笑、目光相遇,算是互致问候;然后他依然锻炼他的身体,我依旧我的晨读。
2000年9月,也就是在我大三第一学期,新学一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正当我与同学们揣摩任课老师的特征和性格时,教室里走进的确是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他就是机电系的荣大龙老师。荣老师照例提着一个大大的布袋子和一个保温杯,先搁置在讲台上,不紧不慢地掏出教案和教材,然后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上课程的名称。待到上课铃响毕,他就以他那掺杂着较为浓重常熟口音的普通话讲起课来。
荣大龙(前排左一)
二、课堂上的精彩
来自连云港的我,起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先生略带浓重常熟方言的授课。所幸荣老师的板书条理清晰,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极具工业流程特点;再辅以提前的预习,课程的学习理解对我来说便不是问题了。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这门课,开学前下发了两本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方承远主编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和王兆义编著的《小型可编程控制器实用技术》),我倒是提前翻读了。但最吸引我的还是荣老师自编的A3纸横向装订的讲义,这本已然泛黄的讲义至今仍保存在我的书橱中。荣老师讲课,很少照本宣科,而以他自编的讲义中选取的工程案例切入,这些案例大多选取和提炼自荣老师主导或参与过的一些实际工程项目。一方面荣老师讲解得绘声绘色,另一方面案例的极强的应用性燃起了我和同学们的参与兴趣。于此,荣老师带领师生共同自制和改进课程实训教具也便成为了一种常态。印象较深的是荣老师演示的轮流变换颜色和图案的数十个彩灯,以及一个可以变换多种组合工序的液压动力滑台。
有一次,我上课走神被荣老师发现,他便点名让我将刚讲完的案例的程序在黑板上写出来。虽然最终我勉力完成,然而心底惶惭之至。荣老师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的状态,这份敏锐的目光至今依然时刻督促我前行。当然最开心的还是实验课了,我喜欢动手,荣老师也会适时地给我增加一些原定任务以外的练习,实验一做就是一个下午。经常过了正常的晚饭时间,荣老师仍陪着我们在实验室里一直到实验全部完成。
三、那年的毕业设计
大三寒假(2001年2月),我通过苏州市政府组织的“毕业生双选会”签约了苏州一家电梯企业的工作。毕业设计时,系里(物理系)安排我负责一个为长方集团公司(常熟纺织机械厂)做的技改项目的子课题。但是我仍想着再兼顾做一个与我就业岗位关联更紧密的电梯方面的课题。一天中午,我前往当时机电系的办公楼找到荣老师,表达了想请他指导我完成一个相关电梯的毕业设计课题的想法,荣老师欣然答应了。
待至2009年底,我以企业兼职教师的身份承担电梯工程(机械工程)专业的日常授课任务,偶然之间冒出一个想法:十年前读书时的我贸然跨系(现在的二级学院)找一位老师指导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想过跨部门协调需要先向领导汇报并征得领导同意吗?需要先办理书面相关手续吗?工作量又当如何计算呢?……
荣大龙(右二)
四、毕业以后的指导
毕业离校后,我在电梯行业里摸爬滚打。仍与荣老师保持着常态的联系。荣老师偶尔在报刊、杂志上,或从其它途径看到、听到关于电梯的新闻及行业动态,也会给我打电话讲一下他的看法。我自己,工作变动、结婚、创业、生子,人生节点的一些事,也总想着在第一时间给荣老师做个汇报。荣老师根据使用多年的自编讲义在2003年编著并公开出版了《工控机IPC-PLC电器控制技术》一书,还赠送了我一本,常能给我工作带来一些启发。每逢春节和教师节,我也总会给荣老师以及很多老师打电话或短信致以问候和汇报自己的状态。
2018年学校六十周年校庆前,荣老师还问我是否回学校?最近一次面对面交流就是在六十周年校庆那天(5月12日),荣老师特意早早骑着电动车来到学校,和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学生一起畅聊过往和未来。其后的教师节(9月10日)早上八点多,我仍像往常一样打荣老师电话准备送去教师节的祝福,整整一个上午,打了多次电话打不通。着急的我后来通过微信联系上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蒋超副院长,请她帮忙联系到荣老师的家人,才得知他昏迷住院。至今,他仍躺在床上接受家人照料,我分别去医院和家里看望过几次,祈盼荣老师可以早日康复。
五、遇见就是一生
幸运的是,在我读书期间,类似荣老师这样关爱我的老师还有很多。如薛永白老师提供《电工学》实验室供我课外制作,卢达老师常常带我去工厂参与一些校企合作项目,汪逸新老师让我协助管理电教中心的电教设备,钱斌、徐惠钢、潘启勇等老师在课程实验方面给予悉心指导……依靠母校各位老师多种形式的帮助,我较早地接触生产实际和参与社会实践,积累了动手能力,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生活上的经济困难。
大道美哉,从游荣焉。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工作以来,每次出差,我总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布袋子携带随身衣物,这算不算得是受荣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现如今,学校发展过程中管理愈加规范化。各种规范化管理流程和某种意义上的保护以外,师生之间脉脉温情的交流,在受教育者身上才更多地体现出教育内化于心的功效。作为母校的毕业生,有义务将老师们关爱学生、循循善诱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毕业至今的近20年,我是这么想的、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并且我要一直坚持做下去。
注:荣大龙,1944年12月出生,江苏常熟人,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2005年1月荣休。
作者顾德仁,我校(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1998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远志电梯培训有限公司创始人。主编并公开出版《电梯电气原理与设计》等电梯相关教材4本,参编《电梯装调维修工实用技术》一书。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曾获评我校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