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程教育服务中心移动版

给力教育服务中心> 图片展示>

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毕业证样本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创建伊始,学校按军兵种设立了:空军系、炮兵系、海军系、装甲兵系、工程兵系五个系,后又增设:防化兵系、原子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外国留学生系,共11个系100余个专业。

哈军工是应抗美援朝战争的迫切需要孕育而生的,是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苏联会面期间,双方确定并组建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是1953年国家“一五期间”以举国之力建设的全国唯一重点建设大学,哈军工成立伊始为绝密单位,对外番号“103部队”,并不公开对外招生,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和外部局势逐步稳定,从1959年开始,哈军工以公开的身份正式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此前周总理特批,哈军工可以从达到清华录取分数线的全国高中生中进行秘密政审、以抽调的方式进行选拔学员),同年(1959年),哈军工被国家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全校设64个专业,在编教职工总数为9165名,在院学员总数为11710名,其中基本班10000名,研究生班1710名(当时清华设有33个专业,3000余名教职工),学制八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五年,为基本训练阶段,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工程师水平的干部;第二阶段为高级阶段,为期三年,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高级设计师或研究员水平的干部。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彭真、谭震林、薄一波及各总部、军兵种等50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1960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原则,以下常规院系进行了迁出并独立建院:炮兵工程系(现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现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现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兵工程系(现解放军防化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现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一部分、西北工业大学一部分)。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1966年,文革爆发。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哈尔滨工程学院被林彪反革命集团正式肢解,至此,哈军工办学17年,共发展出了11个系:空军系、海军系、炮兵系、装甲兵系、工程兵系、防化兵系、原子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外国留学生系,共100余个专业,9600余名教员,160余名苏联专家、顾问。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船院)


1970年,文革期间,哈尔滨工程学院被林彪反革命集团正式肢解。留守部分,以海军系全建制、原子系全建制、导弹系战术导弹分部为基础(形成了当今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航天”的办学特色),空军系、电子系、计算机系等部分专业、教师以及文革中被扣上“政治上不合格”帽子未能南迁的干部教师共1500余人(占当时分拆总数的51%,注:国防科大当时分得1447人),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哈船舶”),归第六机械工业部(舰船部)领导。

哈军工解体后,各系去向:海军工程系划归六机部(舰船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合并,归属于二机部,内迁重庆,组建重庆工业大学,但最终未办成,原子工程系最终还是留在了哈尔滨与海军系共同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军工解体后分出的其它高校中均没有核专业)。空军工程系迁往西安与西北工业大学合并,归属于国防科委三机部。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内迁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即现“国防科技大学”(文革期间,空军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院属机关等,由于大量被扣上“政治上不合格”帽子的专家、教授、教师等未能南迁,最终留守哈尔滨并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前校长吴德铭,即为哈军工空军系毕业后留校的任教的教员,未能南迁)。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1月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同年8月通过了“211工程”立项审核,成为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的“首批27所211”[2]高校之一。

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进入教育部985平台,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原国防科工委、信产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8年合并而成),并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海军四方共建。

2011年,学校进入教育部985平台,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原国防科工委、信产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8年合并而成),并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海军四方共建。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截止2018年,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国家级科研机构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原“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军用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原“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
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
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基地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CMA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级力学测试中心(国家CMA实验室)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985平台”)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国家级产业基地、研发中心 国家级燃气轮机产业基地
国家级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国际合作研发中心

国家级铝镁新材料中试生产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中心 
中俄船舶与海洋技术合作中心

中国乌克兰高新技术科研中心
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深海工程技术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

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

纤维集成光学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


省部级科研机构

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船舶动力技术重点实验室

船舶导航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导航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水下智能作业技术装置实验室

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实验室

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船舶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

舰船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

先进海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
黑龙江省工程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控制工程实验室

导航仪器工程实验室

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工程实验室

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制造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

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

船舶动力技术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结构振动与声学技术实验室

船舶控制及交通信息工程实验室

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船舶控制系统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
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重点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实验室

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实验室

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

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综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学校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是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

2006到2012年,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2012年科技到款7.60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2013年,科技经费已达8.4亿元人民币,获得多项科研新成果。全年科技共立项873项,总经费6.99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7项,较同期增长7.3%;总经费5993.5万元,增长1.8%。

2014年,全年科研到款9.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专项立项20项,连续四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00项,立项率达到24%创历史新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3项,位居部属高校和省内高校之首。全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8项,参研的“981”钻井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国防科工局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发表SCI检索论文839篇,同比增长24%。申请发明专利920余项,授权超过300项,专利转化有了新的突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顺利通过保密资格认证复查,全年未发生失泄密事件。

2015年,全年科研经费到款突破10亿元[6],经费结构不断优化,军品民品到款比例达到1:1左右。确定了军民融合十大战略研究方向,一批代表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水平科研项目获得立项,产生了一批代表学校“三海一核”特色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校服务船海核领域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为“十三五”科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年度学校科研新立项目近1000项,立项经费大幅增长,突破11亿元。以多功能水下无人航行器、自治式潜器搭载对接系统、船用高精度组合导航系统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学校牵头申报的国家数值水池创新工程专项(一期)获得立项批复,国拨经费2.1亿元,学校作为副组长单位申报的国家船用低速发动机创新工程专项获得立项批复,参加11个专题研究工作,立项国拨经费总计约3亿元。标志着学校服务船海核领域国家战略需求能力迈上新台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截止2018年,图书馆共有纸质藏书226.09万册。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尤以船舶、海洋和核科学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

图书馆将“藏、查、借、阅、参”功能有机融合,藏书区由借阅一体书库、样本书阅览室和密集书库组成;报纸和期刊阅览区由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密集刊库组成;数字化资源阅览区由电子阅览室、多功能阅览区及无线网覆盖区域组成。另外,设置了普通阅览区、预约阅览区、研讨阅览区、教师研修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等功能区域。阅览座位近5000席。

学术期刊《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刊源、英国《科学文摘》数据库(Inspec)、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俄罗斯《文摘》(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海运技术》(BMT) 收录期刊。

《智能系统学报》:中文核心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应用科技》《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