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体育学院2006年毕业证样本
时间:2020/10/19 在线QQ: 微信电话:【18973889360】 点击:326次
历史沿革
1956年哈尔滨体育学校创建,
1958年哈尔滨体育学校升格为哈尔滨体育学院,
1970年哈尔滨体育学院并入哈尔滨师范学院,
1979年哈尔滨师范学院(原哈尔滨体育学院部分)复校哈尔滨体育学院。
科研成果
科研机构
1999年至今,学院投入两亿多元资金,在距哈尔滨市80公里处的帽儿山镇先后建立了占地面积259.9万平方米的高山滑雪场和滑雪教学训练基地。其中,高山滑雪场建筑面积23605平方米,共有7条雪道,能同时容纳2000多人滑雪,1000多人食宿;滑雪教学训练基地建筑面积7298平方米,有1条雪道,5栋别墅,能同时容纳300多人滑雪、食宿。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建设,目前高山滑雪场已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设施先进、管理现代化的雪上项目教学、科研、训练、竞赛中心,是国家单板滑雪U型场地滑雪项目训练基地、中国大学生雪上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和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主赛场之一。该雪场在保证完成学院正常的教学、训练任务外,多次承办国内外各级赛事及各类会议,特别是圆满地完成了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雪上赛事任务。同时,该雪场面向社会开放,充分满足广大滑雪爱好者的需求,为黑龙江省发展冰雪旅游业和推进冬季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平台建设
学院运动训练特色鲜明、成绩突出。为国家培养出了花样滑冰双人滑世界冠军申雪、赵宏博,世界杯女子500米速滑冠军王曼丽,男子单人花样滑冰全国冠军郭正新等冰上项目的顶尖选手,以及蝉联两届残奥会男子跳高F42冠军侯斌等;学院组建的男、女子轮滑球队,曾先后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了亚洲和世界轮滑锦标赛,均取得了冠亚军的好成绩,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截止2014年,在国内外各项赛事中共获得冠军242项、亚军123项、季军101项。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我院学生获得了2金3铜的好成绩。
科研成就
学院科研工作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多门类发展的新格局。截至2014年,学校共承担厅局级以上课题413项(含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5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教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17项,黑龙江省“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7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724部,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437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其中,朱志强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冬奥会项目陆地与冰(雪)上训练科学衔接及有效性的研究和应用》和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建设冰雪体育产业强国的发展战略研究》两个重大科研项目,标志着哈体院建设国内领先冰雪重点学科的进程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同时,学院还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冰上运动》的编写任务。
学术交流
学院重视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先 进办学经验,现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及韩国水原大学校等体育院校建立了正式校际关系,与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香港、芬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专家互访和互派学者讲学活动。
2003年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正式开展本科教育联合办学,并于2005年加入由萨尔斯堡大学创办的欧亚—太平洋学术网络 。学院重视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校是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等全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以及新闻学、英语、舞蹈表演等非体育类专业。学校分设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体育系、运动系、运动科学与健康系、休闲与社会体育系、武术系、体育艺术系、体育人文系和思政部等教学院系,以及运动医疗康复中心、科学实验研究中心等教辅科研机构,形成了中专—本科—硕士研究生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科建设
哈体院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3个硕士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英语(体育英语)、体育新闻学等七个本科专业和体育经营与管理、滑雪、雪场建设与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
全国特色专业:体育教育
省级重点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
省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