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程教育服务中心移动版

给力教育服务中心> 图片展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证样本

历史沿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中原大学(1948--1953)

 

1948年,为建设和巩固不断扩大的中原解放区,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和干部,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毅然决定在中原地区创办一所大学,并定名为中原大学。7月10日,中原大学筹委会成立,由陈毅、张际春、刘子久、嵇文甫、张柏园、罗绳武等七人组成,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8月2日,在中原军区召开的“八一”纪念大会上,刘伯承司令庄严宣布了中原大学正式成立。10月,中原大学第一届校领导班子正式组建,范文澜任校长,潘梓年任副校长,孟夫唐任教务长。1950年,中原大学先后建立起文艺学院、教育学院、财经学院和政治学院(后扩建为政法学院)。在五年的办学历程里,中原大学共培养了15000多名各类人才,为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1953--1958)

1952年,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同年,河南大学经济系、中华大学经济系先行合并到中原大学。1953年,遵照中南地区的院系调整安排,中原大学校名被取消,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为基础,集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财经学科,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学院直属高等教育部领导,中南高等教育局管理;以中原大学政法学院为主体,合并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的政治系和法律系,组建中南政法学院。学院直属司法部领导。

新成立的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是中南地区唯一的财经、政法类院校。荟萃了并入院校学术造诣较深、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及大量的图书资料,两院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湖北大学、湖北财经专科学校(1958--1978)

1958年7月,为适应“大跃进”运动的需要,教育部和司法部分别将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干部学校移交湖北省管理。湖北省将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干部学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组建湖北大学。在极左错误路线的严重干扰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下,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1969年2月,中国和苏联在中国的东北边界上发生冲突,国际形势骤然紧张,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央提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8月之后大批的中央机关人员被精简疏散,离开北京到各地的“五七”干校。10月17日,各单位又传达林彪发布的“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更加剧了紧张的气氛,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在京机关团体单位的搬迁撤离。在这一形势之下,北京的高等学校如何继续办,成为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此时,高等学校已连续四年没有招生,除了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工作之外已有四届毕业生没有离校,学校内部因搞运动,人心惶惶,各有派性,原有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全都遭到破坏。根据这种情况,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对北京的高等学校做出了大批迁出北京,大批停办,只保留一小部分的决策,使北京市高校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变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北京被撤销停办的学校14所,中国人民大学首当其中。而湖北大学的性质与北京人大极为相似。所以,湖北大学在1969年冬天撤销。绝大部分教工与家属被迫下放农村。从此,中原大学与湖北大学的名称再也未能得到恢复。如今的湖北大学是由原“武汉师范学院”改名而来。

1971年12月,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顶住压力,将湖北大学撤销政法专业,保留财经专业,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成为全国原有18所财经院校仅存的“一所半”(辽宁财经学院、湖北财经专科学校)中的“半所”。

湖北财经学院(1978--1985)

1978年,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并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北财经学院由财政部及湖北省双重领导,以财政部为主。湖北财经学院时期,学校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经过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和此后努力,学院成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财经院校,部分学科专业师资力量较强,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全国同类学科中领先,如政治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工业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等。

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1984--2000)

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由司法部及湖北省双重领导,并以司法部为主。1985年9月,财政部下发“关于部属三所财经院校改变名称的批复”,湖北财经学院改名为中南财经大学。1988年10月,学校建校四十周年,邓小平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为校园内的陈毅元帅半身铜像题写了“陈毅”二字。1997年,学校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贸易经济学、投资经济学被批准为财政部部属高校首批重点学科,列部属高校之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0--)

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直属教育部领导。2000年5月2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式组建。合校以来,学校在基础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果璀璨,引人注目。

2005年9月,学校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1年6月,学校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同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2012年10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协议,共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2年11月15日,学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格高校。

2013年3月2日,学校与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15家协同单位共同组建“会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1月4日,学校获得CFA协会正式认证,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7所获得该协会认证的大学。

2016年12月17日,2016中国智库治理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在“211”高校智库MRPA测评综合分排序中,学校以100分荣获第一名。

2016年12月23日,2016年“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现场推进会”在吉林大学召开,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

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学校列入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7年11月16日,学校牵头发起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来自全国各地的46所综合类与财经类高校共同加入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学校成为该联盟的牵头和理事长单位,校长杨灿明出任首任理事长。

2018年1月22日,学校申报的“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111计划”。

科研成果
“十五”时期至2013年6月,学校教师共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教育部门重大攻关科研项目200余项,国家教育部、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司法部等科研课题600余项。2000年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20000余项,其中专著900余部、教材1000余部、论文17000余篇,在国外发表成果600余项。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学校共有33项获得批准立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22项,青年项目6项。立项总数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九,在本省中排名第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目前学校共有 23个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其中面上项目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7项,立项经费总额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度增长0.68%,立项总数也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度增长21%。

2014年,学校共有3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批准立项 ,立项率达到21.5%,高出全国13.6%的平均立项率近8%,立项总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七。

2013年,学校共有3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批准,其中3项重点项目 ,20项一般项目,15项青年项目,项目获批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 ;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批准,其中专项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项;21项成果获第八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郭道扬教授、张红教授、王艳清副教授等多名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等中国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重要论文。

 

基本情况
据学校2018年5月更新的资料显示,学校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教师总数1500余人,教师中教授270余人,副教授580余人,博士生导师200余人;其中“讲座教授”3人、“长江青年学者”2名,湖北省“楚天学者”22人,校聘海内外“文澜学者”讲座教授30名, “文澜学者”共计69人。此外,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2人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余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全国高校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7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30人,湖北省中青年突贡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48人。

学校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师资,从全球著名学府聘请了多位教授担任“”、“楚天学者”和“文澜学者”,其中包括美国波士顿大学苗建军获聘该校首位“楚天学者”,以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海涛等,并邀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夫·格兰杰(Clive W.J.Granger) 、芝加哥大学迈克尔·科诺利教授(Michael Connolly)等国际著名经济学家以及刘鸿儒、李扬、吴晓求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作学术演讲及担任名誉教授、讲座教授或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