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证样本
时间:2021/1/26 在线QQ: 微信电话:【18973889360】 点击:858次
新疆师范学堂
"戊戌变法"后,全国兴起"废科举、兴学校"的风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提学使杜彤倡言"国之精神命脉在多数之小学堂",于是命全国各地将蒙养学堂和塾学改制为两等小学堂。新疆巡抚联魁奏准将原高等学堂改为省立中学堂,即新疆师范学堂,设于省城迪化北梁,统一遵照"全国学堂章程"管理。
新疆师范学堂创立之初就制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即为两等小学堂培养师资;为适应地区特点,开设维语课,招收民族学生;重视教学实习,开办官立初级师范附属小学堂,作为学生实习学校。这些宝贵经验为后来各个时期学校办学所遵循。
省立迪化师范学校
1934年新疆师范学堂更名为省立迪化师范学校,学制由四年制旧制师范改为三年制初师,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学校规模逐步扩大。1938年3月,中共中央派大批共产党员来疆工作。在中共党员的主持和努力下,新疆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师范学校的面貌也发生巨大变化。为加强抗战教育,学校开设了社会科学常识课,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设立军训处,开设军事课,实行军事化、民主化、纪律化管理。1942年春,蒙哈师范撤销,三班学生并入师范学校,使师范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23个班,近千名学生,使用汉、维、哈、蒙四种语言教学。1946年,迪化师范学校又更名为新疆省立迪化第一师范学校。
1934年至1949年,师范学校毕业生总数约3000人,绝大部分毕业生都从事教育工作,成为全疆小学教育的主要支柱。
解放后的师范学校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师范学校获得了新生。
1950年春,原国立天山师范、迪化女子师范并入省立迪化第一师范学校;1953年设置附属小学;1954年,迪化市改为乌鲁木齐市,校名也随之改为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
在解放后的29年中,学校为新疆教育战线及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毕业生达6500余人。许多毕业生被选拔到学校以及县、市、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担任领导,有些被提拔到地、市、县党政机关和其他部门的领导岗位。
学院成立与初期建设
为适应自治区中小学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的迫切需要,1978年7月14日,自治区教育局向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呈报《关于建立新疆教育学院的报告》,同年9月8日,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在原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疆教育学院。校址为现北门校址,校园面积为98000㎡。
学院成立初期,在底子薄、困难多的条件下,学院党委坚决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因陋就简、艰苦奋斗,积极改善了学院办学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止1982年,学院共有教职工306人。五年间,共招收各类学员845人。
1982年,学院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开拓发展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院党委贯彻落实中共十二大精神,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自治区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要求,带领师生员工从学院实际出发,不断开拓发展,制定了《新疆教育学院1982年-2000年发展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创办了《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84年,为贯彻落实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院党委在全院党员中开展为期一年的整党,使党员素质明显提高,纯洁了党的各级组织。
至1987年,学院开设汉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汉语、英语、教育行政、学校教育、政治教育、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专业。教职工人数增加到55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为234人。在校学员人数由1983年的650人增加到87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员503人。自1983年至1987年共向社会输送了各类人才1972人。
1987年,学院再次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巩固提高
院党委带领全院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三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艰苦奋斗,勤俭办院"、"抓思想、抓管理、抓改革"的办学指导思想,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1989年8月,新疆广播电视师范大学并入新疆教育学院。
至1992年,学院专业设置增加到17个。全院教职工增加到673人。在校学员157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员811人。
1990年8月,学院被评为乌鲁木齐天山区"民族团结,军民团结"模范单位;10月,学院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91年,学院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改革创新
院党委带领全院师生员工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学精神、换脑筋、变观念、抓落实",拉开了学院改革创新的序幕。学院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修订、制定了《新疆教育学院"九五"期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举措》和《教师"三支"队伍建设的暂行办法》;深入开展"三优一学"活动、整肃学风纪律、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学院管理、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思路进一步拓宽,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至1997年,学院共有教职工647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278人。五年间共计招收3894名学员。
1993年,学院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984-1997年,学院连续12年被自治区评为"义务献血"先进集体;1996年,被评为"天山区综合治理模范单位"。
面向二十一世纪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胜利召开,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院党委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安排部署,在全院掀起学习中共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的热潮,引导全院师生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进取,强化责任意识,推进学院教学改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2000年,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院党委在全院系(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党风教育。
至2002年,全院教职工68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257人。在册学生由1998年的1916人增加到2002的12605人。
院党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以建设一支"数量适宜、质量优秀、梯队完整、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为目标,相继制定了《1998年-1999年度教师培训计划》、《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关于选拔"三支"队伍的办法》等文件,启动师资队伍建设"四个100工程",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
教学、科研工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新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和"新疆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正式挂牌,并成功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开办了普通专科、普通本科和三校高职专业。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维、汉文版,季刊)取得"HSN"刊号(国际刊号),《新疆教育学院报》取得"CN(G)-0002"刊号(全国公开发行刊号)。学院首次申报国家级课题。首次配备专职政治辅导员。各项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
1998年,学院被天山区人民政府评为"社会治安模范单位";2000年,被评为"乌鲁木齐市花园式园林单位";2002年,学院被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授予"募捐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世纪新发展
新世纪,学院党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领全院师生员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深入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干部素质;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拓展办学空间,2003年,新疆工业技术学校并入新疆教育学院。
至2008年,全院共有教职工707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327人。为提高教育水平,学院还聘请了范治斌等多位知名的人士作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壮大了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进一步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制度体系;科学调整学科专业和教学单位设置,在保持和发展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专业,新增8个与普通高校联合办学的普通本科专业;普通高职高专师范类专业增至16个,非师范类高职高专专业达到22个;首次成批招收语言类外国留学生。
2004年3月起承担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被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确立为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并投资兴建"双语"教学综合楼和"双语"学员公寓楼。
六年间,学院先后被评为"天山区民族团结大院"、"乌鲁木齐市级文明单位"、"乌鲁木齐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并在自治区组织的"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督察评估中被评定为优秀。
- 上一篇:新疆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样本